海交会12月23日闭幕 低温天气难挡人才交流热情

来源: 广州日报 2023-12-26

海外“师生档”一同来谋职

  12月23日,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暨第25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落下帷幕,其间举办20多项主题活动,有3.5万人次参会。今年海交会吸引近5000家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到会,带来合作项目1300多个,超过15000个海外人才需求岗位。在海交会上,不仅可以找工作,海外人才还通过展览、论坛、路演、实地考察等一系列活动了解前辈经验、寻觅发展舞台、瞭望产业趋势。今年是海交会25周年。大会上,由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建设的国家留学人员综合服务平台正式发布,“海外高水平大学STEM博士人才驿站”举办首批人才入站仪式。大会向广大留学人员发布倡议书,号召大家“远航归来,圆梦湾区”。

9400792.jpg

2023海交会

  招聘会现场:

  为高学历人才带来难得平台

  虽然海交会开幕日时值广州近十年来最冷冬至,但记者看到,在欧美同学会全球“百城同台”海外英才招聘会上,海外人才纷至沓来热情高涨。据悉,2023年海交会带来超过15000个海外人才需求岗位。

  明年将从澳门科技大学博士毕业的人工智能专业学生黄雨玲,穿着职业套裙带上简历作品,将海交会视作非常重要的应聘平台。她的目标是高校教职,但因为未有博士后计划,感觉自己“还是差一点竞争力”。“确实,感受到高校招聘门槛越来越高,我刚刚咨询了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老师们都详细地介绍了不同课题组、研究员岗位和相应的要求。如果没有海交会,就没有这个‘一站式’联系多间高校的机会了。”她说。

  从记者处听说黄雨玲的求职意向后,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的牟老师连说“欢迎她来看看”。这家位于珠海市的研究院从事的正是认知智能的本质、实现和赋能技术研究。牟老师感叹,一方面,海内外人才感受到就业竞争压力,但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在想方设法“抢人才”,“特别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学生往往更倾向于去企业,去推动成果落地。同高校相比,研究院在氛围上和人才晋升标准上都有不同,希望多一些人来深入了解。”也正是如此,牟老师认为海交会是一个难得的平台,“没想到规模那么大,而且来咨询的基本都是博士以上学历。”

  在现场的求职者中,不仅有即将毕业或刚毕业的学生,还有部分已有教学经历的老师,甚至还有“师生档”一起来寻找机会。一位来自香港某高校的老师坦言,现在内地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很优秀,海外经历的优势越来越小,求职要有竞争力,关键是自己要拿出成果成绩。中山大学的陈老师同意这种说法,无论来自海内海外,最终都是要统一评审的,不会因为是海外人才而有“加分”。

  百家企业入选广州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榜单

  作为2023海交会活动之一,2023国际人工智能生态发展高峰论坛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榜单发布活动同期举行,吸引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领袖、行业专家、学者和资深分析师等多位重磅嘉宾汇聚一堂。

  “未来,AI对于生命、健康领域产生的影响会非常巨大。过去人们说,20世纪的医学进步使得人类寿命增长了30岁。那我想未来十年,AI 技术将进一步推动医学进步,人们能够更加健康长寿。”广东工业大学教授王勇说。

  文远知行WeRide副总裁杨庆雄则十分看好AI技术在自动驾驶上的应用。“近几天,海外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自动驾驶的事故率比有人驾驶降低了85%。期待未来自动驾驶技术更加成熟、成本更低,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杨庆雄说。

  “未来的十年一定是眼科的十年。”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李轶擎说道。“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视力不可避免会衰退。我们肯定希望不只是能看见,还要能够看得清楚、看得持久、看得舒适。因此AI辅助手术等技术在眼科的应用大有可为。” 李轶擎说。

  活动上还发布了备受瞩目的“2023年‘百智荟聚’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榜单”。该榜单是在广州市科技局指导下,由广州科技金融集团、广州产业发展研究院和普华永道中国联合发起,通过“公开征集+数据挖掘”相结合方式,邀请人工智能产业链链主单位及头部人工智能企业多位专家参与评审,从“创新能力、企业规模、团队组成、融资能力、市场效应”五个维度,经过模型筛选及实地考察遴选而来的。云从科技、广电运通、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百家人工智能创新企业入选榜单。

  院士与科幻作家现场齐探“如何养成科学家”

  作为2023海交会专业论坛之一,首届“科学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论坛”同期举办,邀请院士大咖与科技工作者代表、科学教育代表线上、线下7.6万余人共同探讨科学教育与创新人才发展的新机遇,向海外人才展现科学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国新生态。

  未来科学家如何“从小养成”?中国科普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郑念提出,科学探索实践活动的本质是创新创造,呼吁“不要剥夺孩子们玩的兴趣,从小捣鼓有大出息。”他表示,用文字介绍一种实验和自己亲自动手实验,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学习,呼吁家长把科学探索带回家,让孩子们在“做中学、玩中学、游中学”。

  “古人能想象出飞翔,却想象不出安检;能想象出千里眼顺风耳,但想象不出要电池续航和充电宝,更想象不出安检时要把充电宝拿出来。因为后者需要构建出逻辑。”第33届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短篇小说奖获得者、科幻作家王诺诺表示,对科幻作者来说,宏大、狂野的想象不是很难发生,真正困难的是让想象事物之间发生关联,使它们具备现实的社会意义。

  如何培养科学思维?在圆桌对话环节中,王诺诺分享了自己的成长过程。“我非常幸运。爸爸是中学老师,最大爱好就是做手工,还会焊电路、写编程。我从小就给他打下手,他没有把我当成一个小孩子,而是愿意陪我做实验,把家里搞得像个实验室。”王诺诺说,培育科学思维,或许最重要的是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就像郑念研究员说的一样,“孩子们需要捣鼓起来。”

  如何培育好科技创新人才?“我们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既需要顶尖的、具有颠覆性思维、能做颠覆性创造的科学家,也需要一大批综合能力非常强的、卓越的工程师。”科技部科技人才司副司长李昕强调,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评估、激励等方面都需要深化改革。他以“文献计量学”举例道,“有的科学家发文章,经常在不同热点间跳跃,而不是在一个领域中持续深入突破,虽然评价因子很高,但就要考虑他是不是只在追热点而研究深度有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成秋明认可这个观点,“最好的热点就是在没有变‘热’之前,科学家就去做了,把它从‘冷’做到‘热’,这样可能更有意义。”强调科学家要有“坐冷板凳”做好基础研究的精神。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技术支持: 信镜瀛科技(股权代码:ZS3971)
  • 首页
  • 个人中心
  • 采购及招聘
  • 培训及考核
  • 联系我们